谨防“手机陷阱”和网络诈骗班“围攻”老年人
作者:365bet网址日期:2025/10/29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谨防“手机陷阱”和网络诈骗班“围攻”老年人
2025年10月29日 08: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老头子,我老了,人也老了。” 10月29日是双喜临门的日子。本月也恰逢2025年全国“敬老月”。 “敬月”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孝敬长辈的美德,共建友善社会”。让老年人安心生活,是尊老爱老的基础。如何避免养老金诈骗,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龙七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唐阿姨觉得自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她在网上报名了“短视频培训班”。另一个帕rty透露,接受培训后,他可以通过短视频赚钱,“月收入七八千,学费会全额退还”。唐阿姨跟了一个月的课程,要求退款时惊觉上当受骗。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的经历:家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课,学习炒股、医疗保健,甚至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内容贫乏且质量低下。他们都宣称“免费教育、低风险赚钱”,并鼓励成年人从“初级班”报名“高级班”。许多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在“投资和学习东西”,直到该机构被平台禁止。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不断快速更新。”王新良,山东省法制委员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新良律师事务所主任,长期一直关注防范老年人诈骗问题的G先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相关部门大力破解。线下诈骗明显减少,部分诈骗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从过去打着“养生旅行”、“健康讲座”的线下操作,到打着“短视频培训”或“高收益会员”的幌子,放到线上,不断挑衅老年人“上钩”。“低风险、高收益”的线上培训课程“网上说,未来人将被AI机器人取代。”唐阿姨无法解释自己是如何上当的。她最初的想法是“时间不能去掉。”培训班的话听起来很诱人:“有最好的老师,学生一个月可以赚20万到30万元。”培训班说,如果完成15个视频仍然没有钱。学费全额返还,培训班抽取收入的20%。这让她放下了警惕:如果对方完全无偿地帮助她,她是不会相信的。唐阿姨觉得联系她的小伙子“很真诚,是个好人”。学费高达5000元,但他手头上的钱不够。年轻人说,他“咬牙向领导申请,预支了1000元”。唐阿姨在培训班学到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只知道自己被分配了一段时间“拍图片”,然后学一会拍短剧或者“分享视频的好东西”。课程团队创造了一个让他开心的环境。赚到钱的个个都喊道:“就像打了鸡血,好像钱来得容易。”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了一个多月,制作了40多个视频。 “很难看清楚”,但他并没有赚到钱。他觉得有些事情不对劲并要求退还学费。没想到对方态度大变,嘲笑他,不肯还钱。与此同时,杨帆的妈妈也被“低风险、高收益”的线上项目吸引,报名参加了“培训剪辑班”。两个月内,他分别报名了“初级班”和“高级班”,缴纳了约5000元。杨帆从妈妈的手机上看到,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剪辑课,“教他们怎么剪视频、找素材、做抖音”。内容很简单,“但是我妈妈没有接触过这个,我觉得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事件发生后,杨帆分析了此类课程的活动:“一般都说学了就能赚钱,然后过几天就可以免费上课程,弄几个mga在线账号给视频点赞、评论,给你一种‘数字’的错觉,趁机说后续课程要收费。”杨帆妈妈看到视频上的点赞后,渐渐相信了。随之而来的是和女儿围绕课程的“猛烈拉扯”。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受害者反映,除了视频剪辑的短期课程外,关爱健康、投资理财、人工智能教学也是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针对老年人的大规模网络诈骗事件发生后,唐阿姨咨询了律师,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和信访部门投诉,培训班删除了“宣传”材料,坚称课程没有问题,并拒绝退款。这是h“很难判断是否涉及诈骗,公安立案也很难。”此外,不少团伙分布在国外,短时间内将所得资金迅速分散到数十个账户,追回困难。杨帆发现母亲被骗后,向平台投诉了两天,对方打电话逼他归还钱,以免“雪上加霜”。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办案的难点在于,不少成年人被骗了,但仍不相信或不愿承认,也无法解释事情的原委,“腾讯客服银时代服务基地”(以下简称“银时代服务基地”)的客服人员也有同样的感受。位于重庆的“服务基地”)是国内首家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服务基地,五年来已为超过3200万老年用户提供人工咨询服务。根据用户反馈案例统计,25%的老年用户否认被骗或不愿讲述被骗的故事。即使客服根据经验识破了诈骗陷阱,长辈们仍坚称自己“没有被骗”。一时间,由于操作不熟练,老人无法举证,陷入维权难题。“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孤独。 “很多年轻人一眼就能认出的骗局,却能迷惑成年人。”王新亮举了个例子,在老年人被骗抱的案件中,有的骗子冒充“公检法人员”进行诈骗。他曾经遇到过一位“老红”年近90岁的“军人”,不到一个月,就被四名冒充国家机关的骗子诈骗。“他们利用了老人对政府固有的信任。”老人的儿子来到王新亮求助。王新亮说,“因为他受不了。”王新亮说,几乎每个月都有200多个诈骗电话打到老人的手机上。王新亮看到了各种“纳米枕头”,老人家的“太空高科技被子”和柜子里装满了保健品,送货的快递员提醒他“不要被骗了”。 “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各种软件和信息就可以推送,这确实很难避免。”王新亮说。白银时代服务基地总结了老年用户常见的六种诈骗类型: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恶意造假、兼职诈骗、投资诈骗。白银时代服务基地运营专家崔波表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穆拉认为,老年用户被骗的概率远大于普通用户。大约30%的老年用户经历过被骗的经历。 “大多数老年人都渴望融入社会,比如看短剧、购物、社交等。重庆理工大学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岭认为,老年人除了基本的照护和医疗保健外,更需要情感关怀、社会参与感、生命尊严、价值认同。”老年人因为信息认知能力较弱,而且关注健康、渴望情感,因此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对象。 ”崔波说,老年人经常遭遇保健品诈骗、红包中奖诈骗、公诉人或亲友造假等诈骗。行为欺诈和情感欺诈尤为突出。交易欺诈是最常见的。一些成年人热衷于网购,容易被“低价”、“赠品”等噱头所左右;老年人独居求陪伴,易受“暮恋”骗局;老年人难以辨认,经常遭遇冒充亲友的诈骗。 “作为长辈身边的第一顾问”,发现自己被骗后,唐阿姨感觉“陷入了抑郁”。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网络欺诈,也知道“人们相互信任”。这件事让他既高兴又害怕。他不敢对孩子们说:“他们一定要批评我,跟我打架,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办案过程中,李丹发现,很多成年人被骗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不要告诉我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指责。王欣梁某记得,一位被骗的老人家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这里的人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两名推销保健品的推销员。老人损失了50万元。 “孩子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批评,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会被欺骗。”王新亮说:“老年人常常因为精神或身体的需要而被欺骗。”王新良从事老年法律服务工作多年,感触颇深。老年人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 “很多老年人受骗是因为缺乏情感支持”。长期从事老年人反诈骗服务的白银时代基地客服代表曾林芝向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回忆,她曾接到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这位阿姨在网上兼职被骗后,骗子联系了她,要求她下载在线申请以获得全额退款。曾林志表示,这种类型的诈骗很容易识别。可这位何阿姨却对他说:“我不想知道?可我家里没人能告诉我。”儿子死于车祸后,她靠兼职工作来支付账单,“找点事情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杨帆的母亲也在丈夫去世后失去了“第一顾问”,生活中缺失的部分只能用其他东西来代替。周岭建议,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特点,采用大众化、方法化的宣传方式,比如制作短剧、动画片,模拟假儿童诈骗、健康造假等场景,投放到经常与老年人互动的频道上。针对高知老年人与普通成年人的mga差异,宣传内容应分层设计,如解释原则向高知老年人介绍人工智能诈骗的原则,并强调对普通成年人“不转移、不泄露密码”的基本原则。对于老人的孤独感和缺乏认同感,他建议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兴趣小组和开展互动家庭活动,邀请孩子参与,缩小代际观念差距,引导孩子主动关注老人的需求。同时,应尊重老年人的社交和消费偏好,避免过度分心导致老年人抗拒沟通,减少老年人对骗子“假护理”的依赖。李丹表示,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反诈骗宣传不断加强。作为一线案件管理者,他们经常深入社区、老年大学、展销会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他提高了老年人防范诈骗的意识。渝北警方建议,如果孩子们得知家里的老人身体不正常,应该进行干预,照顾老人的身心健康。只有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发生了什么。孩子们也应该帮助整理证据,配合警方调查,执法和技术反诈骗都有用,但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和融入家人,让他们遇到问题时能找到‘第一咨询’。”王新亮说。(应采访者要求,杨帆
(编辑:孙丹)
相关文章